今日热闻!如何让城市建设更有韧性和智慧
(资料图)
作者:郑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火灾、疫情、洪涝、地震等灾害和风险类型增多,导致致灾速度更快,造成损失更大,影响范围更广。为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有效化解和抵御外界冲击,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为急迫的要求。与韧性城市不同,智慧城市强调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运营中,让城市更互联、更高效、更智能。韧性城市关注安全,智慧城市关注效率,随着建设概念和目标的不断发展,未来二者有融合的趋势。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和警惕,大量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并不意味着城市就会自动变得“智慧”和“韧性”,需要充分利用城市专业知识和见解找到最新的科技手段和城市现有顽疾之间的结合点,才是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应对措施,在提高城市自适应能力的同时提高整体效能,在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充分融合建设方面着力。
韧性城市建设要注重与已有智慧城市系统的协同性、嵌套性和整体性。传统工业文明思路下城市建设的集中化、大型化、中心控制模式为城市累积了系统脆弱性,以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灾害和风险已成为全球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韧性城市建设是增强城市系统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需要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硬件”防灾安全性能。相比较韧性城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发展快,从党的十九大至今,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加速落地,城市服务质量、治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大大提升。韧性城市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基础上再创造、再提升。智慧城市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升城市韧性建设的效率和回应性,韧性城市理念的规划落实也促进着已有智慧城市系统的优化提升。二者要实现有机结合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对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能源创新、社会心态、组织韧性加强等方面需要补充机制。二是新兴技术对城市系统的适应性改造有可能带来一定的新兴风险,由于其不可预测性,需要在智慧城市的统一监测评估下进行。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融合常态管理与应急响应的统一体,涉及诸多领域各个环节。双向部署是形成治理闭环的必要部署,建设全过程需要相关部门依据城市规划和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科学方法找到最新的科技手段和城市现有的顽疾之间的结合点,使城市的每个智慧要素都具有韧性,城市的韧性和生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延展。
辩证地厘清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边界与交集,不断迭代融合建设方案。从全局的、长远的、宏观的角度看,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共同目标是统一的,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城市自适应能力的同时提高整体效能。但具体地看,城市问题的复杂性、成因的多重性、影响层面的联动性决定了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融合的难度。只有辩证地厘清二者的边界与交集,才能保证相得益彰、不同而合。首先,确立科学的、全面发展的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从城市核心功能出发,分级分类对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产业制定评价标准,对人员安全、城市设施安全和城市管理安全韧性制定评价标准,明确各自的建设目标和边界,确保两类指标体系的全局性、有效性和执行性,避免过度个性化、矛盾的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其次,辩证地看待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交叉领域,充分调动各部门、各行业、各类技术专家深度、全程、同时参与指标预研、开发、预评估和实施。同时,着力发现智慧城市与韧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矛盾点,比如有些项目智慧但缺乏长期韧性,有的项目具备一定韧性但不符合智慧化的要求,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要联合论证这两类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不断迭代融合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从城市局部功能的单点强化逐步走向城市系统整体智慧和韧性水平的全面提升,共同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融合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韧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分属不同的牵头部门,融合发展的基础是“人”,是适应人民的期待和需求。首先,要因地制宜,把“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不能追求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一步到位,要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地布置和实施,积极探索智慧与韧性兼备的分布式、动态化和组团式建设模式。其中,智慧城市建设要遵循城市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规律,韧性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人口规模、环境承载力、空间结构等问题,要保证近期的投入和建设与城市规划相一致,在远期也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统一。其次,人民是城市智慧与韧性的落脚点,城市管理者在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人民的参与度和参与水平。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从根本上都要基于政府与群众的双向沟通,让群众理解智慧城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让群众充分表达对智慧城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提高群众运用智慧化系统的能力和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能力。只有同时调动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城市更新建设在提高人的智慧与韧性这一关键问题上实现真正的融合。(郑琛)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