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本报记者 曹政
大运河诗意蜿蜒,奔流向前,跨界通航的游船让三地水上旅游市场紧密连接;高铁列车一路向东,跨过潮白河向廊坊北三县、唐山、天津滨海新区进发;北京奔驰、小米手机虽在北京下线,但上下游产业链在津冀两地延伸……21万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交通网、产业链、创新链见证着协同的力量。
京津冀正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近日介绍,三地将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先导,推动形成环京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相关资料图)
北京城市副中心天蓝水清。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牛鼻子”
支持服务央属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
西直门外南路28号,5年前的招牌还是北京世纪天乐国际服装市场,而今则变成了北京金融科技中心。“下半年建成后将吸引一批科技龙头企业设立金融科技板块。”该项目负责人正期待着“腾笼换鸟”换来“凤凰涅槃”。
这个动批地区面积最大、曾聚集了近3000家商铺的市场,在2017年10月正式关停,2200家商户疏解后落户天津、河北白沟等地开展经营,在物流、交通、市场、配套等方面激发了当地发展活力。
这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个缩影。近10年来,北京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约3000家,疏解和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20平方公里。“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在疏解中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以减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功能整体提升。”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说。
疏解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近10年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44万件,但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2年的65.6%。疏解更带来了市民身边的大变化:一批家门口的公园、绿地建成,什刹海西海湿地邻水步道全面贯通,旧鼓楼大街再现中轴线上百年老街的历史风貌;全市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约9000公顷,建设提升便民服务网点7700余个。
未来还将有哪些疏解任务?
“本市会牢牢牵住‘牛鼻子’,坚定不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相关负责人说,北京将控增量、疏存量,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共同支持和服务央属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继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增强向外疏解的内生动力,确保非首都功能疏得出、落得下、能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都将按照功能定位在细分领域和产业链环节错位承接非首都功能。
“新两翼”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年底前搬迁
天安门向南100余公里,河北雄安新区,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拔地而起;天安门向东20余公里,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北京的“新两翼”是两座“未来之城”,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雄安高铁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四纵两横”高速铁路网络加快形成,启动区“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具备通车条件;北京支持建设的3所学校项目全部建成交付,将于9月开学,医院项目将于9月竣工交付;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陆续在雄安新区落地,4所高校、2所医院选址落位,中国星网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加快建设;白洋淀水质逐年好转,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进入全国水质良好湖泊行列。
北京城市副中心保持每年千亿元投资强度,城市框架基本成型,第一批市级机关顺利迁入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进入施工收尾阶段,年底前启动搬迁;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盛大开园,城市绿心公园成为市民新打卡地,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今年将投用,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全面提速;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3+1”主导功能持续加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跨界道路已达10条,厂通路及跨潮白河大桥正在加快建设,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旅游通航。
北京“新两翼”建设将迎来更大突破。“当前,雄安新区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要牢牢把握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和使命任务,落实关于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结合雄安新区现阶段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疏解人员利益关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挥京津科技资源优势,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创新资源布局发展,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支持雄安新区不断增强自身建设发展能力;继续选派高素质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雄安新区工作,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加快京雄直连直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天津港雄安绿色通道。
目光再投向城市副中心。“城市副中心将处理好与雄安新区、中心城区、北三县等周边地区的关系,与雄安新区联动打造高品质疏解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将加快推进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城市副中心,腾出的空间主要用于加强对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接续建设,确保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年底前投运;高质量建设发展“3+1”主导功能,健全完善创新链条和产业生态,加快形成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动力源
三地合力锻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天津、通州、燕郊……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布局。
如果说协同是针,创新就是线。近几年,京津冀三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数据显示,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
创新链的协同支撑产业链的协同。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分别达1000余家、4000余家,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5100余家,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服务器上架规模已达32万台。
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地将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协同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聚焦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对于备受期待的区域产业一体化,三地将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政策。同时,探索推动京津冀自贸区协同发展,合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着力破除制约区域市场主体经营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携手打造区域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新时代的京津“双城记”将“唱”得更好。按照计划,京津两地将落实好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和专项合作协议,把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天津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围绕产业协作、科技创新、园区合作、港产联动、消费互促等领域唱好“双城记”,支持北京科教资源与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展对接合作,聚焦重点园区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天津港作用。
与此同时,三地将着力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深化京津与河北高水平合作。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依托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京雄、津雄、京张、京承等交通廊道,推动土地、产业、科技、人力等资源沿线布局,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促进各类要素集聚发展,从不同方向打造京津联通河北的经济廊道。
据悉,未来将建立京津冀城市发展联盟,形成京津与河北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紧密的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格局,建立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滨海新区联动机制,构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格局;同时,持续深化京津对河北的帮扶,带动河北有条件的地区更好承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环京地区通勤圈将完善区域快线连接
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与首都国际机场形成“双枢纽”格局,并与天津滨海机场、石家庄正定机场等加快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
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及京廊、京保、京涿通勤高铁等陆续开通运营,津兴铁路全线铺轨,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到10933公里,较2014年增长38.3%;
京昆、京秦、京礼、京雄、津石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总里程10880公里,较2014年增长36.3%。
从天到地,从高铁到高速,京津冀多节点、网络化、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到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一体化交通网络的加速形成,正在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形成构建骨架。“未来,三地将继续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区域公路交通网,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先导,推动形成环京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相关负责人说。
具体来看,环京地区通勤圈将深度融合,完善区域快线连接,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形成同城化效应;京津雄功能圈将联动发展,加强优势功能互补;节点城市产业圈将强链补链,形成紧密分工的产业协作格局。
记者获悉,本市将落实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创新建立示范区管理机制,推动规划、政策、标准、管控“四统一”。同时,着眼打造国家发展新动力源,加快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积极发展生命健康、航空科创、数字经济、航空物流等产业,加快推进国际航空总部园、国际会展中心和消费枢纽等项目规划建设;引领环京交界地区向一体化发展迈进,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典范。
获得感
以教育集团等方式加快跨区域合作办学
从200余所京津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73所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到累计成立15个跨区域职教联盟、22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从5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到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京津冀313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从京津冀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到7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这一组组数据折射出京津冀三地百姓在协同发展中感受到的幸福指数。
率先迈出协同步伐的企业,感受到的更多变化则是营商环境的提升。“三地在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等5个领域重点突破,协同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目前,北京市及通州区市区两级与廊坊北三县近35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地域办理,179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蓝天、绿水、净土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展——2022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超63%;密云水库蓄水量稳定在30亿立方米左右;与2018年相比,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2%,水位平均回升2.25米;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洳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三地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稳步推进——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成果显著,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加快规划;天津湿地保护修复、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海岸线综合治理“871”重大生态工程等全面融入区域生态体系;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林木绿化覆盖率和蓝绿空间占比分别保持25%、65%以上。
“三地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相关负责人说,三地将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推动实施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和布局,探索区域碳达峰碳中和新机制。
百姓关心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将加快促进京津冀地区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优质养老资源优先向环京地区延伸布局,以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加快跨区域医联体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绩单
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实现减量提质
世纪天乐大厦改造成北京金融科技中心。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控增量,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44万件;
●疏存量,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约3000家,疏解和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促提升,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约9000公顷,建设提升便民服务网点7700余个
雄安新区拔地而起
●“四纵两横”高速铁路网络加快形成;
●北京支持建设的3所学校将于9月开学,医院项目将于9月竣工交付;
●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陆续在雄安新区落地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基本成型
●第一批市级机关顺利迁入副中心;
●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盛大开园,城市绿心公园成为市民新打卡地;
●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今年将投用;
●通州区与北三县连续四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
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总里程10880公里,较2014年增长36.3%
●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到10933公里,较2014年增长38.3%
蓝天、绿水、净土的绿色版图扩展
●2022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超63%;
●密云水库蓄水量稳定在30亿立方米左右;
●与2018年相比,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回升2.25米
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提升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
●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分别达1000余家、4000余家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00余所京津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73所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
●京津冀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7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制图/李丽云